立秋 | 长夏是脾胃最难受的18天!清一清残存的湿热,养好肺脾正气
立秋,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秋,揫也,物于此而揫敛也。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2023年8月8日2时22分41秒,斗指西南,维为立秋,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度。
立,始也;秋,代表着禾谷成熟;揫,意是秋气带来木叶风声,万物渐而聚敛。
立秋三候
感知秋意来,物候正在悄然发生变化,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
一候 | 凉风至
凉风有信,夏去秋来,温极而变。
北风送来的丝丝凉意中,或带着“秋老虎”的常复探访。自此几日后,多是凉暑交织的气候。
二候 | 白露降
初来秋雨后,气温逐渐下降。
随着昼夜温差的逐渐加大,夜晚水汽凝结附着于万物,白日阳光暑湿相融,生薄雾于天地之间。
芒芒白露,弥漫世间,滋养金秋大地。
三候 | 寒蝉鸣
阴气渐浓时,寒蝉稍显迟钝,感阴重而鸣不休。沙哑的叫声,提醒着秋意浓,氛围却肃杀又凄切。
待到气温更低时,却又噤若寒蝉,似是与寒意的沉默告别。
顺时食养
尽管已经入秋,但暑气难消尽,伏日尚中留。夏日的余温却没有丝毫消退的意味,民间称这叫做“秋老虎”。
但从中医角度来讲,立秋实则处于“长夏”时段内,你可以视作加长版夏天。皆因“五脏应四时,脾与四时之外的‘长夏’(夏至—处暑)相通应”。
尤其是今年,全国各地暴雨洪涝侵袭,外湿更容易引发湿邪内生,合为湿热邪气。
湿邪最易困脾,人们不仅容易感到没胃口、腹胀、消化不良、大便不成形,更可能诱发恶心呕吐、腹泻等肠道传染病。
外受风湿,入侵皮肤,蕴阻毛孔不得发散,就容易形成湿疹、荨麻疹、皮炎等皮肤病。
湿邪有黏滞的特性,还会容易出现头发油、皮肤油、长痘、汗多黏腻、女性白带多等等。
湿邪阻滞气机,上蒙清窍,就容易出现头晕目眩、神识昏蒙、胸闷痰多、身体困重、下肢肿胀等问题。
如果湿热邪气交蒸,还会出现身热、口苦、尿短黄、舌红,苔黄腻等表现。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如果脾伤于湿,也会影响肺,为呼吸道疾病埋下隐患。
所以,立秋阶段的调养重点在清热祛湿、健脾开胃,还要兼顾清肺润肺。
01
雪羹汤:化热痰、养阴津
秋天有瘦人“贴秋膘”,肥人“啃秋”的习俗。
贴秋膘实则代表现在进入养阴的阶段,不过初秋肠胃仍易受湿热影响较大,故仍不宜甘厚肥腻。
“啃秋”主要代表西瓜、黄瓜这类清热解暑、热量又低的食物。
不过“秋瓜坏肚”,夏天食瓜让很多人的脾胃处于虚弱状态,加之天气转凉,吃多了生冷的瓜果,脾胃可能会受不了,容易引起滑肠泄泻。
不如以荸荠代瓜,以海蜇代肉,试试这道清代中医王晋三的《绛雪园古方选注》中的经典食疗方——雪羹汤。
【食材】
海蜇100g,荸荠50g(一人份)
【做法】
1、荸荠去皮切块,海蜇切碎
2、放入炖锅炖煮3小时,盛出即可享用
荸荠又叫马蹄,味甘性凉,所以能化热痰、消食积,虽然生食伤脾阳,但煮熟后就变成性平的了。
荸荠口感清甜多汁,还能养阴生津止咳,色白入肺经,可以润肺化痰,可以用于热病津伤口渴。
海蜇则是味咸性平的,咸能软坚,能软化那些难以咳出的浓痰、顽痰、黄黏痰,使之易于咳出。
很多滋阴的食材吃久了都会滞碍脾胃,但海蜇养阴而不滞,还有消食积的功能。
所以,雪羹汤清热化痰、润肠通便,还不伤正气。是痰湿肥胖、阴虚内热、三高人群的清热生津减脂之宝。
注:正在腹泻者慎用。
02
南瓜羹:补脾益肺顶呱呱
图片
因为南瓜味甘色黄,入脾胃经,得中央土气最浓,而长夏在五行中正好对应脾土。
所以,南瓜有温补脾胃、润肺益气的功效。
天气热小朋友不爱吃饭,不如试试这道香甜浓郁的南瓜羹。
【食材】
南瓜200g、小米50g、大米30g、牛奶、冰糖少许(一人份)
【做法】
1、 南瓜去皮切块
2、 大米、小米浸泡2小时
3、 将上述食材和冰糖放入破壁机中,加500ml水,开启米糊功能
4、 倒入100ml牛奶搅拌均匀即可
刚刚过去的夏天,很多脾胃气血不足的人,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很好地运化和吸收,就容易正气亏虚、抵抗力不足,感冒生病。
如果再吃一些寒凉的冷饮,就容易出现腹胀、腹泻、大便黏腻粘马桶、浑身乏力的情况。
那就趁着长夏阶段,经常吃点南瓜,补补脾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好了,消化好了,吃下去的食物自然能转化为气血。
注:痰湿严重者慎用。
03
茉香赤米饮:祛湿开郁解百忧
夏秋之交,我们既要防范湿热邪气,还要当心因此造成的情绪问题。
气候闷热潮湿,人的情绪不免烦躁。再加上湿邪容易阻遏气机,容易出现气郁、情绪问题,气郁又反过来加重湿气。
进入秋天后,随着阳气渐渐消失,阴气逐渐增长,花草树木逐渐凋零,萧条悲凉的环境,容易让人产生低落悲伤抑郁的情绪。
所以,我们在祛湿的同时,还要兼顾开郁。
祛湿热,大家比较熟悉的是赤小豆薏米茶。而花茶有芳香解郁的功效。
可以试试这款令人心情愉悦、开郁解忧的茉香赤米饮。
【食材】
赤小豆、薏米、茯苓、白扁豆、芡实、山药、决明子、荷叶、苦荞、茉莉花、陈皮、甘草
【做法】
1、 将赤小豆和薏米炒至焦黄
2、 将上述材料放入杯中,加沸水焖泡10分钟即可
中医认为:“治湿不利小便,非其治也”。指的是通利小便以导邪外出,是治湿之大要。
很多人湿邪难去,因为湿有重浊黏腻的特性,而用小便把湿邪排出,其实是比较快捷有效的方法。
《本草经疏》曰:“凡水肿、胀满、泄泻,皆湿气伤脾所致,小豆健脾燥湿,故主下水肿胀满,止泄,利小便也。”
赤小豆性善下行而利水,可以使湿热从小便排出,能调理脾虚湿盛、水肿胀满、肢体重困等问题。
而湿邪又很狡猾,单单祛湿还不能治根,避免湿邪再生,就要健脾、增强水湿运化功能。
赤小豆同样有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作用,配合薏米,共奏利水渗湿,清热排脓之功。
同时还加了一些健脾益肾的食材,包括茯苓、白扁豆、芡实、山药,来改善水湿,因为肾主水,肾水泛滥也会形成湿浊,脾肾同调才是治湿之本。
决明子,荷叶,苦荞,作为辅助,有清热解毒、清肝除湿之功。
陈皮行气健脾;甘草在补中益气的同时,还能调和诸药。
而这个小茶方的亮点,就在于茉莉花了。
《中药大辞典》中记载:茉莉花有理气开郁、辟秽和中之功,并对痢疾、腹痛、结膜炎及疮毒等具有很好的消炎解毒的作用。
茉莉花最主要的功效,得益于其芳香之气,能理气解郁,闻起来能让人心情舒畅,起到镇定情绪、消除紧张的作用。
这款茉香赤米饮,有健脾益肾、清热祛湿、疏肝解郁之功,还不会伤及脾胃。
特别适合痰湿、湿热体质的人,表现为头发脸上油腻、长痘痘、口中有异味、头身困重、胸闷、小便短黄、水肿、阴部潮湿发痒、白带发黄、身热、舌红苔黄腻等症状,可以坚持喝一段时间。
这款茶不似普通的红豆薏米水,选用的是饱满大颗的赤小豆,不会拿红豆滥竽充数
附:赤小豆和红豆的鉴别
赤小豆:呈长圆形而稍扁,一侧有线形突起的种脐
图片
红豆:呈短圆柱形,两端较平截或钝圆,种脐不突起
图片
图片
其余药材均为打碎,增强析出量
一盏热茶,泡出透彻的绿意,清透如水
扑鼻而来的湿淡雅清香的茉莉韵味,沁人心脾,令人神清气爽、心旷神怡
入口浓郁的花香,伴随赤小豆和薏米炒过的焦香气,温和的力量抚愈胃间
小贴士:孕妇及3岁以下儿童慎用
生活指南
01
按揉关元穴:培补元气
图片
秋天开始,阴气渐旺,万物开始收敛,这段时间正是培补元气的好时机。
补元气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关元穴,它可以补充脾、肺之气。
【取穴】:位于腹部前正中线上,肚脐中下三寸的位置。
图片
关,意为关藏;元,则是元气,这个穴位代表为人身元气输注之处。
元气代表着人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所以这个穴位对于肺、脾胃、肾脏都很有帮助。
可以调理肾虚导致的腰膝酸软、小便不利、疲劳乏力等症;
脾胃虚弱导致的腹痛腹泻、月经不调、痛经等症;
以及慢性肠炎、糖尿病、贫血、慢性盆腔炎、膀胱炎、腰痛、痢疾等症状。
【按揉方法】:以关元穴为中心,用掌心按揉周围小腹,顺时针3分钟,逆时针3分钟。
02
易筋经功法:肺经
进入秋季,既要养好脾胃,同时还要增强肺气。
中医认为,“肺主气,司呼吸,为宗气之源。”肺是人体宗气的发源地,故能主一身之气。
这段时间,我们推荐大家练习肺经:童子拜佛式。
这套功法,在动作过程中通过手掌的抻拉旋转可充分活动到肺经,对哮喘、支气管哮喘、气管炎、肺炎、肺气肿、四季喘、支气管扩张、咯血等症的康复具有促进作用。
同时,手掌、胳膊、肩胛骨的抻拉旋转,有助于排出经络的湿寒,对肩背紧张、手腕酸痛有较好改善效果。
人间朝暮,叶落惊秋。今天的风,是秋天的信差。
立秋,又是新的篇章,提醒我们要学会未雨绸缪,积蓄能量,迎接秋日的温柔。
待到落叶知秋,微风徐来,所有的美好都会不期而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