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素书 > 对他人心理变化的顿悟能力往往使小人轻易便能博取别人的欢心和信任。

对他人心理变化的顿悟能力往往使小人轻易便能博取别人的欢心和信任。

93afroot4周前 (08-20)素书41

00:00


先秦时候,庄、惠二人曾有过著名的上之辩。惠子见中有鱼怡然游动,就说“鱼乐”;庄子反问:“子非鱼,安知鱼之乐?惠子反驳:"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于是两个人你来我去争辩个没完,给后世留下了一个难解决的形式逻辑的难题。


其实,众多学者在对这个问题辨析不休的时候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惠子确是可以通过鱼儿摇头摆尾的神态来推断“鱼乐”的。要推断鱼是否快乐只要看它的动作神态即可做出大致不差的判断,但是要揣测人的喜怒哀乐则真是需要一点点顿悟能力了。小人强烈的迎合感望恰恰使他具备了这样的能力。假若惠子是个小人,他也许不仅能够揣摩鱼的快乐,而且能够参透庄子的心理,让这场辩争以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收场--假如非难他的庄子恰恰是他巴结的对象的话。

对他人心理变化的顿悟能力往往使小人轻易便能博取别人的欢心和信任.png

试想,如果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变化都能够为人体察并且受到相应的投合与体恤,那么这个人又怎么能无视那体恤者的存在?小人常常扮演的,就是这种讨人欢喜的角色。


小人案例之五:


清朝末年,正值“老佛爷"慈禧六十大寿,挪用军费筹备的大庆使得京城里张灯结彩,一片红火喜庆的气氛暂时遮掩了清王朝内忧外患的现实。


这一天,按照预先安排好的计划,慈禧将在颐和园的佛香阁开笼放鸟,以图吉利。一笼笼的鸟摆在那里,由慈亲自抽开笼门,让鸟儿自由的飞出,腾空而去。这样放了一批,慈禧正在兴头上,宠信太监李莲英命人搬出最后一批鸟笼。慈照例抽开笼门,让鸟儿纷纷飞出,但见这些鸟在空中盘旋了一阵,又喳的飞回笼中来了。慈禧又惊奇又纳闷,便问李莲英说:“小李子,这些鸟儿怎么不飞走哇?”


李莲英平日不离慈禧左右,对慈禧的性情癖好早已了如指学。他知道慈禧爱听吉利话,今日正值六十大寿,借机颂德贺寿肯定能讨老佛爷欢心。于是跪下叩头道:


“奴才回老佛爷的话,这是老佛爷德威天地,泽及禽兽,鸟儿才不愿飞走。这是祥瑞之兆,老佛爷一定万寿无!”慈禧吃了李莲英的吹拍,心里自然舒服,但说“威德泽及禽兽”云云,谁都知道是无稽之谈,为了显示自己的“英明”,就怒斥李莲英道:“好大胆的奴才,竟敢拿驯熟了的鸟儿来哄我!”李莲英本巴望主子欢心,给他几句好话,赏他几锭银钱,不想慈禧发怒,让他下不来台。然而凭李莲英对慈禧心思揣摩的精准,他一知今天是大吉大利的日子,自己又是慈禧的宠信,慈禧定不会把他怎么样;二知慈禧此时也不过是摆架子佯怒,拿他李莲英开涮,以求更大的奉承和更多的乐子而已。于是李莲英迅速转动脑筋,躬腰禀道:“奴才哪敢欺哄老佛爷,这实在是老佛爷的德威天地所致。如老佛爷执意降罪,请先答应奴才一个请求不迟。”


在场的人见李莲英跟杀人如同碾死个臭虫的老佛爷讨价还价,吓得脸都白了,哪个还敢吱声。慈禧也真动了气,铁青着脸道:“你这奴才还有什么请求?"


李莲英说:“天下只有驯熟的鸟,没听说有驯熟的鱼,要是鱼儿也顺遂人意,就证明老佛爷确实德威天地,泽及禽兽了。老佛爷可把湖畔的百桶鲤鱼放入湖中,如鱼不肯游走,就证明是天心佛意。要是鱼儿游走了,请老佛爷一并治奴才的罪。”


慈禧疑惑,便来到湖边,命人把鲤鱼倒入昆明湖中。说也奇了,那些鲤鱼游一圈之后,竟又纷纷游回岸边,且排成一排,远看似朝拜一般。众人也正疑惑不已,李莲英见时机已到,赶快跪在慈禧面前,高呼老佛爷“万岁万岁万万岁”。随行的太监、宫女大臣见此情景,哪个敢不跪下,于是一时间呼声雷动,真乃人、鸟、鱼共贺。事情到了这个份儿上,慈就是宠辱不惊的高人也禁不住心花怒放了。


原来,李莲英为了讨主子欢心,事先在岸边酒了一溜鱼虫。


鲤鱼要吃鱼虫,当然就又游到岸边来了。


李莲英的厉害之处,就在于他总能够顺应主子的心理变化适时的做出相应的反应,最大限度的去满足慈禧的虚荣。其实人都是多多少少有些虚荣心的,虚荣心被满足往往能带给人播到痒处的惬意之感。即便是虚荣心很淡的人,也都有向人倾诉以求理解的愿望,这样人的情感心绪才能够找到一个适当导引疏通的途径。以琢磨人心为专业的小人恰恰对于人的这些心理需求特别敏感,并且他特别乐意去做别人的“出气简”“痒痒挠儿”,甚至是相知相惜的知已、无微不至的佣人。小人正是抓住了人性中渴望迎合的脆弱之点,在很短的时间里便赢得了别人的信任。小人的这种能力,对于在人际交往中同样渴望给人好感、求得信任的寻常人来讲,也是有一定的启迪意义的。


扫描二维码推送至手机访问。

版权声明:本文由奥凡易学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s://93af.com/post/1223.html

分享给朋友:

“对他人心理变化的顿悟能力往往使小人轻易便能博取别人的欢心和信任。” 的相关文章

《素书》安礼章第六

《素书》安礼章第六

《素书》安礼章第六怨在不舍小过,患在不预定谋。福在积善,祸在积恶。饥在贱农,寒在堕织。安在得人,危在失事。富在迎来,贫在弃时。上无常操,下多疑心。轻上生罪,侮下无亲。近臣不重,远臣轻之。自疑不信人,自信不疑人。枉士无正友,曲上无直下。危国无贤人,乱政无善人。爱人深者求贤急,乐得贤者养人厚。国将霸者士...

小人研究的小人案例

小人研究的小人案例

明代嘉靖十八年(1534年),明世宗封首辅夏言为光禄大夫上柱国,这是明朝大臣的最高封衔,夏言自然是春风得意。不过他没有想到,他的同乡严意正时刻想着扳倒他。严嵩对夏言的仇恨并非源于什么大的过节,夏言待严嵩虽算不上亲近但也有所提拔,他入阁时就是推荐严接替自己作礼部尚书的。但是严满全不顾念这些恩惠,惟独对...

小人都有灵活应变的能力

小人都有灵活应变的能力

人在社会上的生存方式向来就可以分为两种:出世的和入世的。僧尼道是彻底出世的,居士隐者半出半入,心志淡泊的渔樵、学者也有很强的出世倾向。小人则是彻底入世的。对于小人而言,世界上不存在任何纯粹自然化的知识和道理,人情世故是他活到老学到老永远啃不透的大书,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这实在是一点...

永远冠冕堂皇的借口使小人成为世界上最难以戳穿的一类人

永远冠冕堂皇的借口使小人成为世界上最难以戳穿的一类人

作为一个正常人,在这个社会中为人做事,他必定要面对身外身内两重道德力量的限制:社会的公理和自己的良心。一方面,如果你做了坏事,触犯了法律,那么国家机器要毫不留情的捕盒你;另一方面,如果你虽然做了坏事,但并未触犯法律法规也没有惊动社会舆论来讨伐申斥,那么你也并非就全然道遥了因为还有你自身的良心在审判着...

在一定时期内,小人的交际目标相当明确,他往往选择并暂时跟定一个有势力的靠山,以图将来“大计”

在一定时期内,小人的交际目标相当明确,他往往选择并暂时跟定一个有势力的靠山,以图将来“大计”

   牛顿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最终取得了辉煌的科学成就,小人则一样也需要免有钱有势的“肩膀"来实现他不可宣示的个人企望。只不过牛顿所说的“巨人的肩膀”是抽象的泛指前辈科学家留下的深厚的知识积累;小人词典里的“肩膀则具体而明确,选择起来也需要慎之又慎,假若攀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