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定时期内,小人的交际目标相当明确,他往往选择并暂时跟定一个有势力的靠山,以图将来“大计”
00:00
牛顿说他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最终取得了辉煌的科学成就,小人则一样也需要免有钱有势的“肩膀"来实现他不可宣示的个人企望。只不过牛顿所说的“巨人的肩膀”是抽象的泛指前辈科学家留下的深厚的知识积累;小人词典里的“肩膀则具体而明确,选择起来也需要慎之又慎,假若攀错了“肩膀”可不是闹着玩的。而小人一旦认定了攀附的目标,那么其专注投入的劲头绝不亚于在半空盘旋最终发现了可口美餐的鹰。当然,“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前提是“青山依旧在”,而“一朝青山变荒岭”,则小人又另有高枝可攀了。
小人案例之九:
无论对于其本人怀着怎样深厚的成见,轻易将蒋家王朝的总头目蒋介石定性为“小人”都是不能服人的,不过蒋在其发展壮大的过程里肯定没少使用“小人伎俩”这一点恐怕不会有人怀疑。在本书后面的章节中,我们还免不了接触到一些毁誉参半的大人物,譬如武则天、隋炀帝、黄金荣、阎锡山等人,他们都是一些复杂的、难以定性的人物,在他(她)们发展的过程中都曾使用过不少小人的伎俩,我们之所以采用他们的事例也正是为了使本书增加更多可资分析的依据,而毫无道德评价的企图。因此,分清“小人”和“小人伎俩"的界线对于读者阅读本书是很重要的一个前提。
1916年5月18日,沪军都督陈英士遇刺身亡。当时蒋介石正是陈英士府中的一个团长,虽说是团长,却不过像是古代官僚家中的门客,没有一点实际权力。陈英士一死,诸团长、旅长们都如风吹云散,各自谋生去了,蒋介石此时也只好脱下军装,
进租界混碗饭吃。租界里倒是一片繁华景象,店铺林立,生意兴隆,可蒋介石却茫然无措。他本是有大志向的人,刚从日本学过军事归国,本指望能在军界一展鸿,可万万没有料到今天这个局面。“难道再去当学徒吗?"笑话!蒋介石很快打消了这些灰色的想法,他清楚现在最重要的是打起精神来,投奔新的靠山。可是投奔谁呢?
一天,他正在街上逛荡,忽然遇见了自己在都督府时混熟的酒肉朋友陈果夫。陈果夫推荐蒋介石到股票投机市场去发财可蒋介石此时已是身无长物,哪有资财入股。正懊丧着,忽听陈果夫答应帮他引见上海滩的大人物虞洽卿,蒋介石眼睛一亮:这不正是我所巴望的吗?
第二天,蒋介石理了发,又换了身新衣服,在陈果夫的带领下去拜会虞洽卿。虞洽卿知道他曾在陈英士手下做过团长,但从探询中知道他在帮会中并没有地位,因此虽然提携,但也并不重视,给了蒋介石一个商行小职员的位子就算打发了。
蒋介石虽极力讨好虞治卿,无奈在帮会里没有个辈分,总不能受重视。加之在商行里每日累得要死,薪金却只有区区十五块大洋,过去作团长时花天酒地挥霍惯了的蒋介石哪里受得了。千思万考虑,还是要想法进入青帮,拜个过得硬的老头子,这样才能在上海滩打开局面。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特意备了厚礼,准备借看望洽卿之机求他帮这个忙。
虞治卿和蒋介石有过一些交往之后,知道这个后生虽然浪荡,但却颇有自知之明,将来真说不定会有个大前程。再加上蒋介石的巧言令色,态度真诚,虞洽卿终于答应把他介绍给上海滩的青帮大亨黄金荣。这一下子可美坏了蒋介石,连声为治卿老前辈“生死人,肉白骨"的恩情道谢不止。
有了虞治卿的电话和推荐信,黄金荣自然不敢息慢。不久蒋介石就拜过牌位,成为黄老太爷门下的弟子,从此事业也就兴旺起来。
也许连虞洽卿、黄金荣之流自己也没有想到,十年之后,这个落魄失意的蒋介石竟成了威风八面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1927 年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时,虞、黄二人已成为蒋使用起来得心应手的作恶工具了。
蒋介石拼力攀附青帮势力,果然为他的前程打开一片光明大道,这是蒋介石的过人之处。除去偶然因素之外,蒋介石所具有的眼光与执着劲儿绝对要胜过那些和他一样渴望在官界、军界发家的同辈人。看来即便是“奸雄”,如果没有超强的生存智慧的话也是断断做不成的。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小人往往就是具备着这样的眼光和执着劲儿,借助人际关系的力量他们轻而易举地站到了权势与名利的更高阶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