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考虑怎么做事,小人考虑怎么对付人
君子和小人都有各自的特点,要讲有真才实学,能够成就一 番事业,那是非君子莫属,要说会算计,捕捉人性的弱点,那小人 还是技高一筹。
对于君子来说,都有很强的事业心。他们有远大的理想,宏 伟的目标,希望自己能够在短暂的一生中成就一番事业,因此, 在年轻时,他们都刻苦攻读,磨炼自己的意志,砥砺自己的性格, 增长自己的才干,为自己以后成就事业打下良好的基础,长成以 后,君子考虑的事情只是依靠自己的真才实学干一些正事、大 事,他们将所有的时间,精力和心血都投到事业上,很少考虑如 何对付那些心怀不轨的小人,在他们心目中,做事是第一位的。
小人也有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但他的理想和目标在更大程 度上是利己的,在实现自己理想和目标的同时,他们是丝毫也不 顾及别人的利益的。同时,小人又缺乏真才实学,单凭他们自己 的才干,是不能实现其理想和目标的。但小人是非常聪明的,他 们知道单凭才干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这条路走不通,于是便选择 了另一条路,那就是想方设法打击那些有才干的人,将这些有才 干的人打倒,不让他们与自己争雄,那么自然就是自己控制大局 了。所以,小人每天考虑的不是如何做一些有意义的事,而是如 何对付别人,如何打倒异己。
正因为君子和小人考虑的重点不同,君子考虑的是怎么做 事,小人考虑的是怎么对付人,所以当君子和小人发生争斗时, 考虑怎么做事的君子自然就处于不利地位,知道如何对付人的 小人却能屡出奇招,将君子击败。
一、君子谋事不谋人,小人谋人不谋事
君子和小人平时考虑的问题不同,君子考虑的是如何成就 事业,而小人则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如何对付人上。当君子和 小人发生争斗时,知道如何对付人的小人自然会站上风。
小入案例之八十三: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一位贤相,开元二十四年,唐玄宗过 生日时,张九龄送给他一本记载前代兴衰的《千秋金镜录》,希望 唐玄宗能够以史为鉴,能够勤于政事。
得到这样特殊的贺礼后,唐玄宗给张九龄写了一封信,对他 大加赞赏。但张九龄心里明白,此时的唐玄宗已不是原来那个 励精图治、善纳直言的唐玄宗了,唐玄宗之所以赞赏他,只不过 是在群臣面前装装样子。
这年十月,唐玄宗行幸东都洛阳,原打算在洛阳多住一些日 子,第二年的二月再返回长安。但是,唐玄宗刚到洛阳不久,就 有人报告说宫中闹鬼。唐玄宗信奉道教,一听说闹鬼便紧张起 来,便召集宰相们商议提前返回长安这件事。
张九龄对闹鬼之说一点也不相信,觉得它不过是子虚乌有, 更重要的是,当时正是农忙季节,各地正在忙着秋收,如果唐玄 宗执意返回长安,那么沿途州县一定要细心接待,这就会影响秋 收和秋种。农业是国家的根本,伤农之事还是不做为好,所以张九龄力陈得失,请求皇帝以农事为重,还是等到了冬天,粮食收 获完毕,装入粮仓之后再返回长安,侍中裴耀卿对张九龄的想法 完全赞同。
可就在张九龄和裴耀卿劝谏唐玄宗不要急着返回时,同样 以宰相身份被召来的李林甫却三缄其口,他一边用心听张九龄 和裴耀卿的说劝,一边用心揣摩皇帝的心思。等唐玄宗说再考 虑考虑时,张、裴二人退下,李林甫却假装脚疼走在后面。等张、 裴二人走远时,李林甫对唐玄宗说:“臣并非脚疼,而是有话要对 陛下说,长安和洛阳就像陛下的东西二宫。想来时来,想走时 走,为什么还要在何时来何时走这个问题上犹豫不决呢?”
唐玄宗说:“卿有所不知,中书令张九龄在‘千秋节’时送给 朕的《千秋金镜录》中,记载着太宗皇帝行幸不碍农时的事,如今 我明知故犯,岂不是让天下议论?”
李林甫说:“陛下不必过虑,何去何从是陛下自己的事,别入 无权干涉。如果说妨碍农时,可以免除沿途的捐税。请陛下不 要再犹疑不决,可以传下御旨,即日西行。”
听完李林甫的话,唐玄宗有些动摇了,他说:“张九龄素以直 言敢谏著称,如果我不听他的劝告,恐怕他不会罢休啊。”
李林甫诡秘地一笑,说:“陛下您是君,张九龄是臣,天下哪 里有君怕臣的道理。我看张九龄居功自傲,根本不把陛下放在 眼里,跟陛下说话时像在教训陛下一样,若长此以往,那么皇上 的尊严将不保,所以陛下不要太娇惯了张九龄。”
李林甫的这一番言论终于使唐玄宗拿定主意,即日西行,并 且使唐玄宗对张九龄开始有了看法。而对于这些,张九龄却还 蒙在鼓里,他根本没想到李林甫会在背后给他一刀,因为李林甫 见到张九龄时仍然是谈笑风生,和蔼可亲。唐玄宗刚回到长安不久,宫中便出了要废太子这件事。原 来的太子瑛是赵丽妃所生,后来赵丽妃在玄宗那里失宠,玄宗开 始宠爱武惠妃。生下寿王瑁,武惠妃当然想让自己的儿子成为 日后的天子,于是便想方设法陷害太子瑛,在玄宗面前说太子的 坏话。
后来,武惠妃制造陷阱,使太子瑛,鄂王瑶和光王琚落入圈 套,武惠妃诬告他们三人想篡权夺位,在唐玄宗面前告了一状, 唐玄宗信以为真,盛怒之下,将宰相们召进宫来,商量废太子和 二王这件事。
张九龄听完玄宗的话后,觉得事有蹊跷,他不相信太子会图 谋不轨,便对玄宗说:“陛下践祚已近三十年了,太子诸王从未离 开过深宫,每天都在读书,学习治国安邦之道,这么多年一直安 分守己,现在太子和二王都长大成人,并没有什么过失,陛下为 什么偏听偏信,凭一时喜怒将他们废掉呢?况且,太子是未来的 国君,不能轻易动摇他们的地位,春秋时晋献公听信骊姬的谗言 杀了太子申引起晋国三边大乱;汉武帝相信江充的诬告治了太 子戾的罪,致使京城内发生了流血事件;隋文帝听信独孤皇后的 话废了太子勇,最终导致隋的灭亡。所以说,废立之事,一定要 谨慎。如果陛下一定要这样做,臣不敢奉诏。”
张九龄是中书令,负责起草诏书,如果他不同意那么诏书就 无法制定,唐玄宗听张九龄的话有理有据,并且又很坚决,便开 始沉吟起来,不再坚持废太子二王。
李林甫还是像上次那样一言不发,等别人都走了后,他对玄 宗的贴身宦官说:“立谁为太子是陛下的家事,何必去问外人 呢?”宦官又将李林甫的话告诉了玄宗,玄宗对这件事还是很犹 豫。
李林甫退朝后又赶紧派人将议事的情况告诉了武惠妃,武 惠妃得知张九龄从中作梗,便派心腹牛贵儿带了一份厚礼,到张 九龄的府上,劝张九龄说:“宰相大人何必这样固执呢?有废就 有立,如果大人能够帮助寿王成为太子,那么以后就会常居相 位,大人又何乐而不为之呢?”
张九龄听后大怒,骂道:“贱奴好生大胆,竟敢威胁利诱老 夫。回去告诉你家主子,我并非见利忘义,趋炎附势之徒,废太 子的事绝对不干。”
牛贵儿被骂了一顿,回去告知武惠妃,武惠妃更是对张九龄 恨得要死,于是和李林甫联合起来,利用一切机会在玄宗面前说 张九龄的坏话,唐玄宗也就对张九龄渐渐疏远起来。
作为小人的李林甫考虑的问题与张九龄不同,在他眼中,什 么唐朝的兴盛,什么百姓的幸福,什么社会的安定,统统与他无 关,他关心的只是他个人的地位、权势和利益,为了保证他不失 去其地位,权势和利益,或者为了谋取更高的地位,更大的权势 和更多的利益,他不容许有其他人与他共享这些东西,这些人一 旦出现或者有出现的可能,他就会想尽一切办法将这些人打倒。 所以,他们每天考虑的不是多做一些于国于民有益的事情,而是 时刻注意哪些人会成为他的竞争对手,这样的竞争对手一旦出 现,那么谋算这个竞争对手会成为他全日制的工作。
张九龄败在了李林甫的手上,主要原因就是因为张九龄考 虑的是如何将事情做好,李林甫考虑的是如何将竞争对手扳倒, 在谋算人这方面,张九龄自然比李林甫差了一个档次,所以,张 九龄的败北也是不可避免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