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好进退的时机和尺度
00:00
把握好进退的时机和尺度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这涉及到我们在不同场合下做出决策、采取行动时需要考虑的因素。
首先,要把握好进退的时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判断。在某些情况下,我们可能需要果断地采取行动,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需要耐心等待更好的机会。例如,在商业谈判中,如果我们发现对方态度强硬,可能需要适时地做出妥协,以避免无法达成任何协议。但是,在投资决策中,选择进入市场的时机可能就需要更加慎重,需要考虑市场走势、风险和自身实力等因素。
其次,要把握好进退的尺度,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判断。进退的尺度包括行动的幅度和时间的长短等方面。在某些情况下,我们需要采取果断的行动,以尽快解决问题;而在另一些情况下,则需要适当地放缓步伐,以避免过度冒进。例如,在项目管理中,我们可能需要在进展缓慢时采取一些积极的措施以推动进展,但是也需要考虑这些措施对项目整体目标的影响。
最后,把握好进退的时机和尺度需要我们不断学习、积累经验。只有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反思,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同时,也需要保持谨慎和理性,在面对复杂情况时不轻易做出决定,以避免产生不良后果。
该进则进,当退则退,在黄石公看来,君子处事要 “达乎去就之理”,即知晓进退时机和尺度的把握。因为,春光虽好,但总有尽时。人生也是如此,每个人都会有坦途与困境,所谓 “人无千日好,花无百日红”。在困境之时暂时隐退,不是懦弱的表现,而退却并非失败,相反是转为胜利的关键。
武则天年方十四,便已艳名远播,被唐太宗召入官中,不久封为才人,又因性情柔媚无比,被唐太宗昵称为“媚娘”。当时,宫中观测天象的大臣纷纷警告唐太宗,说唐王朝将遭“女祸”之乱,某女人将代李姓为唐朝皇帝。种种迹象表明此女人武姓,而且,已入宫中。唐太宗为子孙后代着想,把姓武之人逐一检点,做了可靠的安置,但对于武媚娘,由于爱之刻骨,始终不忍加以处置。
唐太宗受方士蒙蔽,大服丹药,虽一时精神陡长,纵欲尽兴,但过不多久,便身形枯槁,行将就木了。武则天此时风华正茂,一旦太宗离世,便要老死深宫,所以,她时时留心择靠新枝的机会。太子李治见武则天貌若天仙,仰慕异常。两人一拍即合,山盟海誓,只等唐太宗撒手,便可仿效比翼鸳鸯了。
当唐太宗自知将死时,还想着要确保子孙们的皇帝位置,要让颇有嫌疑的武则天跟随自己一同去死。临死之前,他当着太子李治之面问武媚娘:“朕这次患病,一直医治无效,病情日日加重,眼看着是起不来了。你在朕身边已有不少时日,朕实在不忍心搬你而去。你不妨自己想一想,朕死之后,你该如何自处呢?”
武媚娘知道,此时只要能保住性命,就不怕将来没有出头之日。于是,她赶紧跪下说:“委蒙圣上隆恩,本该以一死来报答。但圣躬末必即此一病不愈,所以,妾才迟迟不敢就死。妾只愿现在就削发出家,吃斋拜佛,到尼姑庵去日日拜祝圣上长寿,聊以报效圣上的恩宠。”
唐太宗一听,连声说“好”,便命她即日出宫,“省得朕为你劳心了”。原来,唐太宗要处死武媚娘,但心里多少有点不忍。现在,武媚娘既然敢于抛却一切,脱离红生,去当尼姑,那么,对于子孙皇位而言,活着的武媚娘等于死了的武媚娘,也不可能有什么危害了。
一旁的太子李治有如遭晴室霹雳,借机溜出来,去了武媚娘卧室。见媚娘正在检点什物,便对她呜咽道:“卿竟甘心撇下我了吗?”媚娘道:“主命难违,只好走了。”“了”字未毕,泪已如雨下,泣不成声了。太子道:“你何必自己说愿意去当尼姑呢?,武媚娘镇定了一下情緒,把自己的计策告诉了李治:“我要不主动说出去当尼姑,只有死路一条。固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殿下登基之后,不忘旧情,那么,我总会有出头之日...…”
太子李治佩服武媚娘的才智,当即解下一个九龙玉佩,送给媚娘作为信物。太子登基不久,武媚娘果真再次进宫,最终,成为中国历史上声名赫赫的一代女皇。
人生不会时时都一帆风顺,困境随时都有可能遇到。在困境面前,如果无法解脱,就应该舍弃既得的利益而保住自己的根本。这是明智者的聪明抉择,也是以退求进的处世之法。把利益抛出,损失虽然惨重,但不足以致命:即使损失了既得利益,但根本利益不会有所损害。俗话说,“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保全根本,就不会是最坏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