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光明正大,小人阴险狡诈
君子一味追求自己的事业,他个人没有不可告人的目的,所 以,在做事时能够做到光明磊落。他们认为,心底无私天地宽, 正义在自己手中,所以对待奸佞小人就毫不避讳,不同意他们的 意见时就当面表明自己的态度,发现小人的过错时敢于当面指 责。多数君子直言不讳,却忽视了他们批评的对象,如果被批评 者是小人,那么君子的麻烦就来了,那些小人一有机会,就会对 君子进行报复。
小人做事时却不像君子那样光明正大,因为他们的目的不 可告人,所以就不能将自己做的事公之于众。他们喜欢做一些 小动作,暗地里捣鬼,因为他们害怕自己的意图被别人发现。
常言道,“明枪易躲,暗箭难防”,小人对君子放的是暗箭,所 以君子在与小人争斗时常常会败下阵来。
小人案例之八十五:
绍兴八年,宋高宗提拔枢密使秦桧为右相,此时,担任左相 的是赵鼎。赵鼎与秦桧的关系一般,并非秦桧的心腹,所以,秦 桧一上任便将赵鼎作为他打击的首要目标。
当时,宋金正在交战,赵鼎对于抗金不是很积极,他也主张 宋金议和。但是,赵鼎的议和策略与秦桧的全面投降却不相同。
金国派使者乌陵思谋与宋议和,宋高宗和秦桧派人给乌陵 思谋送了一份厚礼,命宰执大臣和乌陵思谋在都堂议事,但是后 者却得寸进尺,要求宋朝的宰相到他的住所商量议和之事。赵 鼎对此坚决反对,乌陵思谋没有办法,只好来到都堂,可是他来 都堂时想给宰相行客人之礼,赵鼎制止了他,让他行了从官之 礼,这才重重打击了乌陵思谋的嚣张气焰。
后来,王伦出使金国,赵鼎特别嘱咐王伦说,高宗登位已有 很长时间了,宋朝和金国君臣关系早就确定下来,这次不能改变 原来的礼节。关于地界划分问题,应当依照钦宗时订立的盟约, 以旧河(黄河旧道,位于山东省)为界,不能以新河(黄河新道,位 于江苏省)为界,如果金国对这两件事不答应的话,那么就拒绝 与金国议和。
正因为赵鼎这些主张与秦桧无原则的投降不同,所以秦桧 更要将赵鼎排挤出朝。
于是,秦桧便开始了他的黑箱操作。他先推荐肖振作侍御 史,肖振一上台,他便指使肖振弹劾参知政事刘大中,说他“不以 孝闻于中外,乞赐罢斥”。这件事明着是对刘大中,其实是针对 赵鼎的,肖振弹劾了刘大中后,又到处放出风声,说赵丞相不久 也会离任。一时间,关于赵鼎罢相的议论铺天盖地而来,其实这 些谣传都是秦桧让人造出来的,目的就是动摇赵鼎的地位。
接着,秦桧又利用立太子这件事狠狠地黑了赵鼎一把。原 来,宋高宗体弱,又因为在与金兵作战中过度惊恐而失去了生育 能力,所以膝下无子。于是,他便选了宋太祖七世孙赵伯琮、赵 伯玖进宫抚养。伯琮被封为建国公,原想让他做皇位的继承人。 过了一段时间,高宗又封伯玖为吴国公。当时几位大臣商量这 件事,都认为不合适。因为伯琮的封地建州,不过是一郡之地, 而伯玖的封地吴,却是一个大都会。他们认为弟弟的封地不能 超过兄长,赵鼎也这样认为。
于是,赵鼎等几位大臣想联名上奏皇帝,让他取消这一决 定。秦桧答应参加,可是当赵鼎将奏折写好后,刘大中署名,秦 桧却变卦了。赵鼎说,还是三人联名上奏为好,秦桧却说:“我明 日再奏。”赵鼎没有办法,只得在没有秦桧署名的情况下将奏折呈上。
第二天上朝时,赵鼎说:“建国公虽然没有被正式确立为太 子,可是天下人都以建国公为太子,所以在处理封地这件事上应 当慎重。”此时的秦桧却一言不发。
退朝之后,枢密副使王庶对秦桧的奸诈行为非常气愤,说赵 鼎做错了事,不该信任秦桧。秦桧也怕这么做会遭到群臣的非 议,便说第二天再单独面奏皇帝。
可是到了第二天秦桧单独面见皇帝时,他却说了另外一套 话,他说:“赵鼎急着想立皇太子是因为皇上现在没有亲生儿子, 皇上应该等有了亲子之后再立太子。”阴险的秦桧明明知道高宗 没有生育能力,却故意说这样的话刺激宋高宗,使宋高宗对赵鼎 极为不满。
事后,赵鼎知道高宗对自己成见太深,便上书请求辞职。绍 兴八年十月,宋高宗罢免了赵鼎的相位,把他贬到绍兴府去了。 而此后的秦桧独揽相权,变得更加独断专行了。
赵鼎之所以不敌秦桧,就是因为秦桧能暗地里使坏,赵鼎在 明处谋事,而秦桧却在暗处谋人,赵鼎的一言一行秦桧了解得一 清二楚,对于秦桧的所作所为赵鼎却丝毫不知,在争斗起来时, 小人秦桧能够在暗处给赵鼎以沉重的打击,而赵鼎却只有挨打 的份儿。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君子做起事来光明磊落,敢做 敢当,就是与人争斗靠的也是自己的实力,这都是君子的性格所 决定的。而小人做事却不讲光明正大,他只要能将对手击败,什 么手段都使得出来。搞阴谋更是他们的特长,君子之所以常常 被小人打败,就是因为君子的阳谋敌不过小人的阴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