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重信才能维系人心
00:00
君子重信才能维系人心
君子重信是一种高尚的品德,它可以使人们获得信任和尊重。在人际交往中,信誉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维系人心的关键所在。君子以其言行为信,遵守诺言、坚持原则,诚实守信,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信任。同时,君子重信也能够促进社会秩序和稳定发展。一个有信誉的人,不但自己事业顺利,而且还能够引领其他人更好地做事,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共同推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总之,君子重信是法治社会中不可或缺的伦理标准,只有信誉高尚的人才能够真正做到言出必行,行出必果,从而赢得人心,带领大家一起走向更美好的明天。
黄石公对于”信“的强调十分重视,并且,他也认为“信”具有“一异”,即统一不同意见的功能。他同时认为,如果一个“信可以使守约”的人,才能被称为豪杰,这样的人会受人尊重。可见,君子才能维系人心。
儒家向来提倡将信作为君子的必备品质。《子张》《阳货》《子路》等篇提到信,例如《论语.子张》中有言:子夏曰:“君子信,则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旁己也。”孔子的弟子子夏这段话是说,君子要先得到百姓的信任,然后再去役使他们,否则他们会以为你是有意虐待他们。君子还必须得到君王的信任后再进谏,如果没有得到信任就去进谏,君王就会认为你在诽谤他。
信的含义有两种:一是信任,即取得别人的信任;二是对人讲信用。这句话告诉我们诚信不仅是治国从政者取信于人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我们立身处世的一项重要智慧。
自古至今,父母在教育儿女的时候,都非常注重对子女进行诚信方面的教育。大家都熟知的曾子教育儿子的故事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曾子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曾子的妻子准备去赶集,由于孩子哭闹不已,曾子的妻子许诺孩子回来后杀猪给他吃。曾子的妻子从集市上回来后,曾子便捉猪来杀,妻子阻止说:“我不过是跟孩子闹着玩的。”曾子说:“和孩子是不可说着玩的。小孩子不懂事,凡事跟着父母学,听父母的教导。现在,你哄骗他,就是教孩子骗人啊。”于是,曾子把猪杀了。曾子深深懂得,诚实守信、说话算话是做人的基本准则,若失言不杀猪,那么,家中的猪保住了,却在一个纯洁的心灵上留下不可磨灭的阴影。
有关诚信的故事,除了曾子教子,我国古代历史上还有很多鲜活的例子。皇甫绩守信求责的故事堪称其中的代表。
皇甫绩是隋朝一位很有名的大臣。他三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母亲一个人难以维持家里的生活,就把他带到外婆家居住。外公见皇甫绩聪明伶俐,又没了父亲,挺可怜的,因此,格外疼爱他。
皇甫绩的外公叫韦孝宽,韦家在当地是有名的大户人家,家里很富裕。由于家里上学的孩子多,外公就请了个教书先生在自家给孩子们授课,也就是办了个私塾。这样一来,皇甫绩和表兄弟们都在自家的学堂上学。外公虽然心地善良,但也是个管教严厉的老人,尤其是对他的孙辈们。私塾开学的时候,外公就立下规矩,谁要是无故不完成作业,就按照家法重打二十大板。
有一天,上午上完课后,皇甫绩和他的几个表兄躲在一个已经度弃的小屋子里下棋。一贪玩,不知不觉就到了下午上课的时间。大家都忘记做老师上午留的作业。第二天,这件事被外公知道了,他把几个孙子叫到书房里,狠狠地训斥了一顿,并按照规短,每人重打二十大板。
外公看皇甫绩年龄最小,平时又很乖巧,再加上没有了父亲,就不忍心打他。于是,就把他叫到一边,慈祥地对他说:“你还小,这次我就不罚你了。但是,以后不能再犯这样的错误。不做功课,不学好本领,将来怎么能成大事?”
皇甫绩平时和表兄们相处得很好,小哥哥们都很爱护他。看到小皇南绩没有被罚,心里都很高兴。可是,小皇甫绩心里很难过,他想:我和哥哥们犯了一样的错误,耽误了功课。外公没有责罚我,这是心疼我。可是,我不能放纵自己,应该按照先前所定的规矩,重打二十大板。
于是,皇甫绩就找到表兄们,求他们代外公责打自己二十大板。表兄们一听,都扑哧一声笑了出来。皇甫绩一本正经地说:“这是私熟里的规短,我们都向外公保证过触犯规矩甘愿受罚,不然的话就不遵守诺言。你们都按规矩受罚了,我也不能例外。”表兄们都被皇甫绩这种信守学堂规矩、诚心改过的精神感动了,于是,拿出戒尺打了皇甫绩二十大板。
后来,皇甫绩在朝廷里做了大官,但是,这种从小养成的信守诺言、 勇于承认错误的品德一直没有丢,这使得他在文武百官中也享有很高的声望。
信用是一个人在社会上立足的前提,一个人无论是在 工作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必须重诺守信,别人才会相信他,愿意与他打交道,这样,双方才有可能建立稳定的、长期的联系。一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和工作,离不开同他人打交道,要想成功做一件事,更需要他人的支持、帮助,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十分重要,而重诺守信,则是维系人心、增进情谊的重要一环。